高山旱稻新品种培育技术体系受专家肯定 有望实现在国内高山旱地大面积推广

时间:2022-07-26 14:35:24       来源:科技日报

7月24日,由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牵头在北京主办的《高山旱稻荒地变粮仓种植全产业链管控技术规范》征求专家意见会上,高山旱稻新品种培育技术体系颇受专家肯定,有望实现在国内高山旱地大面积推广种植水稻,建立相关技术标准,助力国家粮食安全。

据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彬选介绍,旱稻又叫陆稻,与水稻同源,传统旱稻在广西、云南等地的山区种植历史悠久,用水量仅为水稻的1/4~1/3。由张家界爱德帮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彭晓燕组建的研发团队自2009年开始研发,历经11年改良培育,培育出的高山旱稻新品种具有耐寒、耐旱、耐热、耐水淹,且抗病虫害能力强、根须发达等优点。目前已在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安徽、云南等多个省份,以及陕西延安的黄土地缺水地区推广种植,亩产稳定。截至2021年底,全国高山旱稻种植面积累计达1000多万亩,登记在册参与种植的农户共有11万多人。通过现场测产证明,该品种在贫瘠土地种植亩产量达到800斤左右,原缺水地带亩产量可达1000斤以上。

目前该项新技术成果已通过第三方科技成果评价,今年已在全国有序推广,有望解决旱地缺水不能种植水稻问题。为加大旱稻种植推广力度,助力国家粮食安全,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农业经济研究分会与张家界爱德帮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国标委及民政部《团体标准管理规定》文件精神,按照《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相关规定,今年6月初联合申报技术规范团体标准,并根据《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有关要求召开评审会征求专家意见。

与会专家就主办方发布的《高山旱稻荒地变粮仓种植全产业链管控技术规范》展开激烈讨论,并结合自己专业研究领域提出专家建议。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供销合作经济学会会长李春生在专家评审会上指出,在资源友好型社会里,现代农业提倡节水农业,高山种植旱稻技术能有效解决传统水稻种植技术中农业耗水问题,值得提倡。但在推广和编制技术规程时一定要把概念、技术标准、操作规范从专业层面解释清楚,不能产生歧义,具有可操作的实用和指导

国家粮食局原局长高铁生在会上说,粮食安全关乎国计民生,旱稻作为水稻的有益补充,可解决农业用地缺水问题,是一件关乎粮食安全的大好事,但应该从专业角度细化,而不是简单地提一个荒地变粮仓的概念,应该细化哪些是荒地、坡地、洼地,对应的具体种植技术标准、节水原理、深加工标准,变成真正可操作的技术规程。

农业部原常务副部长、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咨询委员会委员尹成杰在专家发言时说,乡村振兴委员会一直致力于助力乡村振兴与国家粮食安全工作,粮食安全离不开优质高效节能的农作物品种,爱德帮经过11年研发、培育的旱稻品种可充分利用干旱缺水的高山、荒坡、渣地进行种植,可节约耕地和水资源,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建议相关专家进行深耕细挖,在品种培育上提取优良状进行改良,充分利用盐碱地、矿山渣地等土地资源进行试验种植,并编制可操作的技术规程,制定更符合推广标准的科学技术规范,助力解决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不足的难题。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一级巡视员陈友权、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副主任寇建、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研究员林友华、中国农业科学院成果转化局副局长文学、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陶天申、水资源节约与保护产业创新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推广与产业处原处长肖新民也参加了本次评审会并作发言。

张家界爱德帮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及高山旱稻研发人彭晓燕表示,真诚感谢各位专家莅临指导,并将组织团队认真学贯彻落实与会专家意见精神,精益求精,细化各项技术标准,完善补充相应技术规程,及时拿出更加完善的技术标准方案,力争达到科学和实用相结合,争取早达标并全面推广,尽早造福百姓。(科技日报记者 华凌)

关键词: 高山旱稻新品种 培育技术体系 受专家肯定 国内高山旱地 大面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