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 见习记者缴翼飞 北京报道
1月12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下称“《规划》”)。《规划》在目标中提出,到2025年,数字经济迈向全面扩展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
具体来看,《规划》提出,到2025年,IPv6活跃用户数达到8亿户,千兆宽带用户数达到6000亿户,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达到14万亿元,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普及率达到45%,全国网上零售额到到17万亿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到46万亿元,在线政务服务实名用户规模达到8亿人。
数字经济核心产值有望达到13万亿
中国信通院院长余晓晖此前表示,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9.2万亿元,预计中国数字经济有望保持年均9%的增速,大概到2025年规模超过60万亿。
根据《规划》要求,到2025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从7.8%提升至10%。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GDP现价总量为1013567亿元,由此推算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约为7.9万亿元。即使中国GDP按5%的增速来计算,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增加值也将达到约12.9万亿。
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各省市产业规划的“标配”。 《规划》也提出,依托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重点区域,统筹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建立各类产业集群跨区域、跨平台协同新机制,促进创新要素整合共享,构建创新协同、错位互补、供需联动的区域数字化发展生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协同配套能力。
目前,北京、上海、四川、浙江、福建等多地密集规划2022年及“十四五”时期数字经济具体增长目标。
“十四五”时期,北京力争数字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7.5%左右,到2022年,北京市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GDP比重达到55%,在2025年建成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广东省提出要把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高地,数字经济增加值力争到2022年突破6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50%;四川力争到2022年,全省数字经济规模超过2万亿元,占GDP比重达40%;浙江将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五年倍增计划,“十四五”时期实现数字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左右。
腾讯研究院副院长、首席分析师李刚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指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呈现出地域特色,比如云计算的主要服务商集中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数字文化企业多聚集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贵阳、天津等地聚集了一批以提供基础云计算服务为核心业务的企业,成都、重庆、西安等“网红”城市则是地方特色在线化之后出现的现象。
不过,中信联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周剑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目前数字经济的新业态新模式的突出特点,在于不受地理区域的限制。在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不断完善和新基建加速布局的情况下,企业可以为全国各地消费者提供更快更全面的服务,也为各类产业集群跨区域、跨平台协同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信息基础设施向6G迈进
“十三五”时期,我国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光纤和第四代移动通信(4G)网络,第五代移动通信(5G)网络建设和应用在加速推进。“十四五”时期,中国将继续保持信息基础设施的全球领先地位。
《规划》提出,将加快建设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
在拥抱机遇的同时,5G与垂直行业的融合也面临刚需场景较少、投资成本较大、行业壁垒较高等挑战。
为此,《规划》提出,加快5G网络规模化部署,推动5G独立组网(SA)规模商用,以重大工程应用为牵引,支持在工业、电网、港口等典型领域实现5G网络深度覆盖,助推行业融合应用。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闻库此前撰文指出,现阶段处于5G商用推进与6G研究布局的叠加期,要大力推进5G商用成熟和技术演进,为发展好6G架桥铺路,积极开展全球6G技术交流合作,主动抓住新一代移动通信发展的新机遇。
据了解,美国电信行业协会已成立“6G联盟”,统筹行业科技巨头推动美国在下一个通信发展周期(10年)内,实现6G乃至7G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欧盟委员会也在去年12月宣布,拨款2.4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7.25亿元)推出首个大规模6G研究和创新计划。
《规划》也强调要前瞻布局第六代移动通信(6G)网络技术储备,加大6G技术研发支持力度,积极参与推动6G国际标准化工作。
赛迪智库发布的《6G全球进展与发展展望白皮书》分析,针对5G在信息交互方面存在的空间范围受限和性能指标难以满足某些垂直行业应用的不足,6G将具有更加泛在的连接、更大的传输带宽、更低的端到端时延、更高的可靠性和确定性以及更智能化的网络特性。6G一般预期将在2030年左右开始商用,未来3-5年将是6G研发的关键窗口期。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中还将“加速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升级”列入升级工程,要求提升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支撑能力,构建全球覆盖、高效运行的通信、遥感、导航空间基础设施体系。
相关航天企业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布局卫星互联网是未来打造空天地网络基础设施的重要抓手。基于频轨资源稀缺和商业潜力,卫星互联网已成为各国关注焦点。按照卫星轨道资源“先到先得”的国际原则,先发国家将会抢占更多轨道资源,对其他国家卫星互联网发展带来挑战。按照目前各国公开的发射计划推算,到2030年左右,地球低轨卫星的容纳量就将临近极限。我国在2020年将卫星互联网首次作为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纳入国家“新基建”政策支持的重点方向,“十四五”期间,在诸多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卫星互联网相关产业有望迎来快速发展期。
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将建立
随着数字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数据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重要驱动力。
《规划》在目标中提出,到2025年,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初步建立。数据资源体系基本建成,利用数据资源推动研发、生产、流通、服务、消费全价值链协同。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成效显现,数据确权、定价、交易有序开展,探索建立与数据要素价值和贡献相适应的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
周剑认为,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已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工业互联网正在引发生产范式变革,其中会产生大量数据,需要把软件设计作为两化融合重要基础,加强专业的数据分析能力建设,发展大量工业软件,通过软件里的算法及专业化功能,去实现对生产数据等的分析加工,最终形成一个数据驱动制造模式。
余晓晖指出,由于数字技术发展太快,当前全球在某种程度上面临数字治理的“赤字”,很多制度与规则的变革跟不上数字技术进步。
“过去15年中,全球数据的跨境流量增长100倍,数据流动带动了全球GDP的增长以及数字化的发展,但是恰恰是在数据规则上,全球对数字规则的重视以及处理方式仍面临巨大的挑战。”余晓晖说。
对此,《规划》提出,要健全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建立健全数据安全治理体系,研究完善行业数据安全管理政策。建立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研究推进数据安全标准体系建设,规范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共享、销毁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动数据使用者落实数据安全保护责任。
近年来,中国也连续出台《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与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共同构筑了中国数据安全领域的法律框架。
奇安信集团董事长齐向东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2021年为“网络安全元年”,未来的数字经济领域里,企业在用数据要素进行生产的过程当中,为保护数据安全所支付的成本会越来越多。
工信部此前发布《网络安全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征求意见稿)》要求,电信等重点行业网络安全投入占信息化投入比例将达到10%,重点行业领域安全应用全面提速。
“数字经济给我们提高了效率和利润率,同时也必须在超额的利润里拿出一部分来支付网络安全成本。这样才能够满足国家法律的要求,保护消费者的利益。”齐向东说。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