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 稀缺 穿透
一场新投入、新进击大战,已拉开帷幕。
作者:于照野
编辑:郝科李锋
风品:南辞
来源:铑财——铑财研究院
岁末年初,企业常有大动作。
企查查显示,12月6日,小米科技(武汉)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法定代表人由雷军变更为曾学忠,同时雷军退出执行董事兼总经理职位。
实际上,近日来,雷军已接连退出小米多家关联公司,包括广州小米通讯技术有限公司、广东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目前雷军共关联95家公司。
临近一年节点,不禁让人浮想,雷军是否在酝酿大动作、有啥大招?
疑问,并不突兀。看看低迷市值,小米集团的确需要些改变。
截至12月13日,小米集团收盘价19.24港元/股,逼近17港元/股的发行价。较35.9港元/股的年内高点缩水40%,市值缩水三千亿港元。较开年的33.2港元,也下跌三成。
是因为业绩么?乍看并不差:今年前三季营收2427.34亿元、经调整净利175.6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8.4%和79.2%。其中,经调整净利润已超2020年全年。
是因缺概念、成长故事?其新能源造车,正如火如荼。
那么,为啥不被资本市场待见?
01
营利双降、跌出前三
“三年之约”有多远?
LAOCAI
不可否认,为提振信心,小米进行了诸多努力。
三季报披露,2021年3月至10月已合计耗资约80.41亿港元进行回购。三季报披露后,公司又接连回购超360万股。
说千道万,不如白银一片。然如此诚意,市场仍未激起多少水花。
独立行业分析师李晨表示,市场或在“杀估值”。无论当下业绩,还是企图要讲的故事,二级市场都不太愿意给小米更高溢价。“聚焦主业,小米低毛利的老问题没得到更显著解决,手机业务的市场位次也滑落了。”
的确,小米集团三季报有喜有忧,“失色”部分亦扎眼。
今年第三季,营收、净利环比二季度均明显下降:前者下降11.1%,后者下降17.8%。
与之对应,是小米手机出货量,无论全球还是国内均出现下滑:
三季度,小米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4390万台,去年同期为4660万台,同比下滑约5.8%。今年二季度为5290万台,环比下滑约17%。
追其原因,芯片短缺之痛不容忽视。然这个行业问题,也显出企业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的强弱。
聚焦排名榜,小米手机销量全球排名由二季度亚军重回第三,国内排名由二季度第三滑落到第四名。全球是受制于iPhone13影响,国内则缘于荣耀重生崛起,凭借17.3%市占率挤进前三。
要知道,排位反超曾是小米股价立竿见影的提振器。数据显示,小米智能手机的全球市场份额由2019年不到10%跃至2021年第二季度的16.7%,当季一举超越苹果,首次晋升全球第二。
春风得意马蹄疾,2021年8月,雷军豪言立下新目标:“三年内,拿下全球第一!”
然仅一个季度,就升势改降势,二哥位置尚且坐不稳,带头大哥的“三年之约”又有多远呢?
值得注意的是,三季度小米智能手机业务不仅营收环比下滑,毛利润也环比下降5.6%,调整后净利降幅更达18.1%。
主要源于销售及推广开支,小米第三季度同比增加35.6%到45亿元,其中销售及推广人员的薪酬同比增加87.9%至人民币832.3百万元,增速远超营收增速。
换言之,即使加大销售力度,也没帮助小米卖出更多手机。
01
质量漏洞 增势天花板?
LAOCAI
何以如此呢?
红海强竞争,相比芯片掣肘的短期波动,用户体验才是冷暖根本。
长稳商学院院长王长稳表示,今年小米没有出现很好的爆款产品。像不久前,小米针对女性用户群体推出的小米Civi系列,以及首款屏下摄像头手机MIX 4,最终还是没被消费者认可,没火起来。
“小米手机今年推出的手机型号很多,但没爆品,造成小米今年产品都很平庸,影响了手机出货量。”
电信分析师马继华亦认为,今年,小米手机并没有体现出高人一筹的设计和应用水准,一直还是深陷同质化的价格战中,受同行新机或者营销活动的冲击会长期存在,出货量波动区间也较大。
一些质量漏洞,也不可不察。
梳理舆论,不久前,小米11系列手机因黑屏、主板损坏、WiFi及热点无法使用等故障,遭大量消费者维权。由此暴露产品端、售后端的品控缺陷,短期流失忠实用户,长期影响品牌口碑。
如今看,反噬力也都体现在上述财报上。
手机业早已是红海竞争,一日千里、高迭代、强专业,销量提振必须靠产品、靠技术、靠口碑、靠特色体验,只有回归以用户为中心的初衷,小米手机才有可能在激烈厮杀中稳住市场、继而进阶。
上述强调,并不算苛求。作为起家业务、营收绝对主力、生态支撑主载体,小米手机业务可谓价值“命门”。“降速”易让外界怀疑企业成长性基石,市场又怎能有足够信心。
当然,小米不止有手机。
三季报显示,小米集团三大业务智能手机、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互联网服务收入在营收中的占比分别为61.26%、26.82%、9.40%。
2021年三季度,小米集团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收入209亿元,同比增长15.5%,小米电视出货量300万台,位居国内第一;增速可圈可点,然与2019三季度的44.4%收入增速,小米电视310万台相比,是否也有增势天花板之态呢?
要知道,虽营收占比第二,IoT与生活消费产品却是小米增速的主力军,也是其生态战略的重要支撑。
招股书称,公司建成了“全球最大消费类IOT物联网平台”。2018年,小米集团又将IOT升级为AIOT即人工智能物联网,未来五年将“All in AIOT”。目前,产品主要由自身生产的智能电视、电脑、路由器,以及生态链企业合作生产的移动电源、手环等。2021年初,雷军又再次“All in”造车。
2017-2019年,该业务营收234亿元、438亿元和621亿元,同比涨幅分别为88.71%、86.9%和41.7%,占比从刚过两成提到30%以上。
然2020年成为分水岭,涨幅骤降至8.6%;小米电视出货量900万台,虽仍是国内第一,较2019年的1046万台,却少了100万台。
可喜的是,2021年增速回暖,然也有同比基数低因素,即使三季度境外收入创单季度新高,整体增速仍较疫情前有不小差距。
与之对比,手机端则高歌猛进。主要是大哥华为被迫退出,小米攻城掠地:2020年,小米手机收入1522亿元,24.6%的同比增速远高于2019年的7.3%;2021年前三季度,小米手机收入较2019年同期增长73.49%,亦大好于IOT产品同期表现。
只是,手机业长期的红海竞争属性未变。除了华为持续发力、意在东山再起,苹果、OPPO、vivo等内外强敌亦不可小视。三季度的业绩下滑、出货量被超,或就是一个警钟。同时,上述竞品也在持续向IoT发力,阿里、百度、海尔等都磨刀霍霍。
那么,IOT先发优势能维持多久?手机业务突破压力几何?小米后续成长性多大呢?
03
造车赌局?优势与劣势
LAOCAI
传统业务各有困点,新成长故事登场也就在情理中。
2021年3月,小米剑指新能源、大佬雷军也亲自下场。他说:“小米汽车将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我愿意押上我人生所有积累的战绩和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
大佬押宝,也是有逻辑的。
放眼新能源汽车,无论港股、美股还是A股都可谓红红火火、热度冲天。除了市值王者特斯拉,比亚迪、宁德时代也在不断登高。
另一厢,受疫情、缺芯、新型技术发展等因素影响,纯粹手机厂商遭遇发展困境,智能手机边界越来越模糊,而汽车的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共享化转型让其看到更多希望。同时,汽车是典型的技术资金密集型产品,能带来更高附加值,更易受到资本关注,融资、容错率更高。这或就是小米,苹果、华为等扎堆造车的原因。
只是,诱人大餐也并不好吃。
小米表示首期投资为100亿元,未来10年投资100亿美元,而且2024年之前都是零创收。
巨额投入、周期长,考验企业综合实力,也代表了不可控性。看看恒大的前车之鉴。或有更深体会。
当然,小米不是恒大。行业分析师于盛梅表示,对于小米来说,造车的优势包括硬件产品设计、开发经验;相对熟悉硬件制造供应链;资金较充裕;销售渠道现成等。
“但劣势也特别明显。小米当下并无直接的汽车制造相关经验,未来需要跨越品质、产能、交付、资质等多门槛。另外入局时间相对较晚,有限时间内补足短板并实现超越的难度不小。”
并不夸大。以供应链为例,公开资料显示,苹果供应商数量大概在700-800家之间,核心供应商数量200家左右;而一家普通传统燃油车零部件的数量就达3万左右,量级是智能手机的百倍。供应链的高复杂度、自身生态链短板,都凸显入局的高门槛。
再如出行“安全性”。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与美国的特斯拉,中国的比亚迪等整车企业相比,新能源车更需要的是体系化能力,小米在这方面并未体现出特别强优势,产业技术亮点并不突出,核心技术能力的缺失,让消费者较担心小米造车是否具备发展潜力。”
同时,研发力更强悍的苹果、华为等也有造车动作。最新消息,苹果将在2025年推出完全自主的汽车。摩根士丹利认为,苹果进入自动驾驶,可能对大部分电动车产生负面影响。
行业分析师郝瑞表示,与传统车企相比,小米并无安全性和可靠性的优势;软件技术而言,又长期受到苹果压制。“小米造车要避免骑虎难下、雷声大雨点小尴尬,就必须要有奇袭之招,不然很难打开局面、入局分羹”。
没错,新能源汽车业已进入智能化的下半场,新四化属性更强,竞争更加多维高阶,能存活的企业必须足够专业性。
这就需要强创新研发力。以特斯拉为例,2020年其成立17年来的首次盈利,另外,特斯拉历年研发强度基本在10%以上,远超传统车企5%的平均水平。
也意味着,起步较晚的小米需要大力烧钱追赶。三季报中,小米集团强调当前有足够现金和现金流来支持造车业务,小米汽车未考虑单独上市融资:
2021年9月30日及2021年6月30日,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分别为326亿元及319亿元。截至2020年底,小米账上现金余额约1080亿人民币。
从上述造车投入计划看,一千多亿的确够充足。然2024年前的零营收,意味着三年全靠原有业务供养,即使2024年有收入,能否持平支出也是一个大考量。而2020年就明确要高端自研的小米手机,同样需大量资金支撑研发、突破高端化坚冰。
综合看,资金又有多充裕?
小米造车,既是风口,也是风险。雷军押宝背后,是否也是一场赌局?
04
34.2亿VS19.8亿 投资成败论
LAOCAI
跨界汽车只是一个缩影。
众所周知,为了大生态战略,小米早有投资大咖风范。只是当下窘境,似乎被投资绊住了脚。
细品财报的利润下滑,一个重要原因来自投资:三季报利润表中,“投资公允价值”变动这一栏去年同期为34.2亿人民币,今年变成亏损19.8亿。
小米表示,三季度受宏观环境影响,小米集团按公允价值计入损益的长期投资造成了未实现的财务亏损。“今年第3季度全球宏观环境以及中国科技行业的市场情绪减速”。
截至2021年第三季,小米共投资超360家公司,总账面价值591亿元,同比增长49.8%。上市公司部分未实现的财务亏损为35亿元人民币,部分被非上市公司的估值增长所抵消。
以爱奇艺为例。2020年,爱奇艺亏损额约74亿元,小米财报中划出约4.6亿的投资亏损。 而看看今年其裁员及亏态,压力又有多大?
梳理小米投资版图,基本可分为横纵两方向,横向为生态链投资,纵向为产业链投资。宣布造车后,其对产业链相关投资更为频繁,投资项目包括自动驾驶、半导体产业链、动力电池等企业。
据《红刊社》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9月底,小米在智能汽车领域投资布局的企业合计62家,其中智能驾驶17家,智能电动13家,智能座舱6家,有22家企业是2021年新增投资。
行业分析师林永表示,密集的产业链投资是在解决小米的竞争短板。手机产品中,小米高性价比的定位使其饱受附加值溢价困扰,往期品牌高端化进程并不顺利。新能源汽车方面,收购高技术团队是其提升产业链议价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但这些投资也不尽然是稳赚,除亏损风险,技术不及预期、政策变化、竞品突破等也是风险。况且小米产业链公司上市后,如石头科技、极米科技等,也都面临“去小米化”难题。
诚然,“买买买”可快速补齐短板,不失为一种战略布局方式。但投资也非万能药,极度考验企业的标的质地鉴别力、后续综合赋能力、业务整合协同及市场走向趋势。
更关键的是,科技属性、核心创新力、创新思维等更核心能力是买不了的。
回顾发展历程,相比于华为、苹果等一线技术引领力,小米是否更多是靠模仿跟随、主打性价比来获得市场?是否缺乏跳跃性创新?
从投资大咖,到科技创新大神,小米依然有不短的路要走。
05
可喜变化 投入与产出 靠什么来争?
LAOCAI
当然,小米也有可喜之变。作为一家先锋领军企业,亦不缺突破可能性。
出货量、营收环比下降,但毛利率在提升:2021年第三季,小米智能手机业务毛利率12.8%,比8.4%增加4.4个百分点。
一个重要因素,是高端化的初见成色:2021年前三季,小米高端手机出货量超去年全年。国内地区小米定价3000元以上以及境外定价300欧元以上的高端旗舰手机出货量近1800万台,占比超12%;境外定价300欧元及以上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增长超180%。
此外,“互联网服务”业务Q3营收73亿人民币,为单季历史新高,增速达到26%。
用户生态活水,也是小米扩容向上的力量源泉。截至2021年9月,小米全球MIUI月活跃用户数4.86亿,同比增长32%,截至2021年11月22日首破5亿。
物联网方面,截至2021年9月30日,AIoT平台已连接的IoT设备(不包括智能手机、平板及笔记本计算机)数首破4亿,拥有5件及以上连接至小米AIoT平台的设备(不包括智能手机、平板及笔记本计算机)的用户数超800万,同比增长42.8%。
系列飘红,离不开高研发投入。2021年前三季,小米的累计研发支出已达93亿元,同比增长51.4%;截至9月30日末,公司研发人员13919人,占到总人数的4成以上。
渠道方面,线下专营店是关键锚点。
财报沟通会上,小米总裁王翔曾表示:“目前,线上渠道占中国智能手机总出货量的30%左右,也就是剩下70%的智能手机是在线下出售的。而在这部分线下市场,我们小米目前的份额可能只有7%左右。”
商机潜力无需赘言。2021上半年末,线下门店小米之家已超7600家,半年时间增长一倍有余。三季报公布时,小米集团在中国大陆的零售门店已破一万家,渠道下沉继续加速。
不快似乎也不行。有数据显示,vivo在2017年线下零售店数量已达25万家。
玩味的是,小米财报中并没给出线下销售的具体数字或增长情况,仅引用第三方数据表示,公司“在中国大陆线下渠道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市占率由2021年第一季度的7%提升至2021年第二季度的7.8%”。
拉长维度,2019年末,小米之家刚超630家,2021年三季末已超一万家。一年多时间新增近万家门店,且每个门店平均有300个产品。渠道如此跃进,却没能让小米集团收入有大规模上升,是线上萎缩所致,还是线下渠道成效不佳、效率待提升?投入产出比合理吗?
相似疑问,也值小米汽车冷思。
11月27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与小米科技进行签约,正式宣告小米汽车落户北京经开区。据悉,小米汽车总部基地和销售总部、研发总部都将落地于此,并将分两期建设年产量30万辆的整车工厂。
一场新投入、新进击大战,已拉开帷幕。
“小米造车不是在追风口、赶潮流,而是因为智能电动汽车已经从‘机械产业’转变为‘信息产业’了。”正如雷军所言,智能电动汽车已是兵家必争之地,小米不得不争。
只是,追梦进击中,靠什么来争呢?
无疑又是一场效率赛跑、质量赛跑、创新赛跑、精细化、专业性比拼。
小米缺什么呢?
本文为铑财原创
如需转载请留言
本账号系新浪财经/一点资讯/
凤凰新闻/网易财经/搜狐财经/腾讯财经/今日头条/蓝鲸财经/百度百家/新浪微博/天天快报/中金在线/东方财富/雪球
等25家媒体入驻账号